“康乐的一天”是啥样的?来这里看看
“刚踏入康乐村,像走进了一个应有尽有的花花世界。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一起参与造就了生机勃勃的广州,除了‘布’,其他生活所需仿佛就在伸手可及的‘附近五百米’—在寻常巷陌间……”
9月27日
随着城中村主题照片展览
“康乐的一天”正式开幕
位于海珠区凤阳街康乐西约大街18号的
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阵地
“吉一·青造社”
(下称“青造社”)
也正式启动运营
走进吉一·青造社大门,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格外吸睛。
青造社选址在康乐西约大街一幢旧建筑,原为一家民营幼儿园。
对团队来说,当初选址时,这棵榕树便给予了他们无限的启发和创意。
联合创始人刘宇表示:“在榕树下落地创意,寓意青造社将以蓬勃向上的面貌参与到康乐村的建设当中,大家秉持同一个信念,希望未来它能长成一棵大树,生生不息。”
青造社是以社区、可持续、艺术文化为探索主轴,链接人文地景产,面向居民群众开放的公共空间。
团队成员们秉持“更新、活化、再循环”的可持续理念,将老建筑改造成兼顾“在地实验性”的文化空间,设有“榕树头”菜市场、有续“慢空间”循环商店、“节气时空馆”展厅及阅读室等。
“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建筑改造项目,更是一个通过丰富文化活动内容让群众共同参与的平台。从个人参与社区营造的细微日常,到共同打造未来更美好的可持续城市环境,青造社在康乐村播下了一颗种子,并将呵护着它慢慢成长。”联合创始人兼总设计师李媚媚说。
至于“青造社”这个名字,团队年轻人也借此展望:“期待在这个项目中能够充分发挥活力与创意,以解决社会所需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。”
菜市场、摄影展、阅读室
与文化空间的完美融合
📌一楼菜市场以“榕树头”命名,希望为周边居民提供便利之余,还能让他们感受到社区的亲切和温暖,并延续大榕树所蕴含的乡愁和记忆。
开张之前,市场崔老板专门进行了设施修补和环境改善,确保市场的整洁卫生。
“菜市场与文化空间结合的理念很新颖,虽然从筹备到开业充满挑战,但青造社的年轻人很给力,我们一起合力解决各种问题,给了我很大的信心。我们的菜市场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周边的居民群众,满足大家的生活需求。”崔老板说。
📌二楼的有续“慢空间”循环商店是一个以可持续消费为主题的集合店,主张重复使用、环境友好、珍惜当下,通过定期举办旧物互换、二手捐赠等社群活动,来逐步建立理想的可持续的社区关系。
本次开幕的主题展览“康乐的一天”,设在空间最大的活动室。
资深摄影师二中兄以摄影叙事的方式,记录了康乐村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及人间百态,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对安身立命的韧性和向往,以此开启探索康乐村的人文之旅。二中兄表示:“这个项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,供创作者进行一些接地气的创作和展示。作为摄影师,在康乐村拍摄的图片,能在康乐村内进行展览,能给康乐村的人们看,我觉得很有意义。”
海珠区首个
建设在城中村的
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阵地
“我希望这会是康乐未来改造的一个开始。菜市场是城市最接地气的地方,跟居民生活息息相关。我认为能在康乐开一个新的菜市场是一个非常好的决定,这里还是一个议事厅,他们来买菜,也有可能来这里探讨一下我们的社区未来。所以或许这个地方能够帮助居民树立起社区意识,我希望它是一个美好的开始。”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何志森说道。
青造社作为海珠区首个建设在城中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阵地,是在海珠区文明办统筹指导和凤阳街、康乐七社大力支持下,搭载康乐西社区民主协商共同治理议事会的智力支撑,借鉴何志森“共同缔造”的工作思路,由“吉一·青造社”项目团队负责打造建设及运营管理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。
“这对于提升城中村居民的民生福祉,促进社区和谐融合,形塑公共文化共同体有积极意义。”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认为,城中村改造是广州城市治理的重点,也是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、“四个出新出彩”的难点。作为海珠区首个建设在城中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阵地,青造社代表着城中村整治改造提升的新探索,代表着城中村社区营造的新尝试。其做法体现了以居民民生改善为导向,以公共空间更新为重点,以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可及为抓手,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模式。
青造社将通过策划文化活动、艺术展览、公益项目、志愿服务等方式,为城中村居民群众提供互动交流、休闲娱乐、增长见闻的阵地平台。同时,还将深入挖掘康乐村历史文化内涵,讲好水仙花塔、赛龙夺锦等民俗特色故事,以文化凝聚人心,汇聚力量,为康鹭片区城中村改造打造坚实的群众基础。
未来,青造社将积极努力,将会陆续推出主题市集、文化沙龙、手工体验等活动,以其独特的方式来诠释新时代“康乐”的内涵,给城市留下康乐的印记。